德令哈市

电话区号0977 邮政编码817000
位置  地理  气候  人口  政区  历史  经济  交通  旅游  相关链接

位置

回到页首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缘。东邻乌兰县,南接都兰县,西与本自治州直辖区毗邻,北与甘肃省接壤。地处东经90°13—99°30′,北纬35°13′—39°21′。

地理 回到页首

    全境属柴达木自然断陷凹陷盆地的一部分,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间有盆地,平均海拔在2982米左右。整个地势为北高南低。北部为宗务隆山屏障,南部为沙漠丘陵地区,西部为沙漠戈壁草原。巴音郭勒河穿市而过,为境内主要河流。

气候 回到页首

    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气候干燥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四季不分明。由于地势高低差别较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属高原温带荒漠半荒漠干旱气候区,干旱少雨,风沙大,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3.7℃,年平均降水量17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一般为84—107天。常见灾害性气候有大雪、寒潮以及局部地区所出现的大风、冰雹、龙卷风等。

人口 回到页首

    德令哈市总人口6万,以汉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政区 回到页首

    德令哈市面积27 613平方千米。

历史 回到页首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广阔原野。早在两晋时期就有民族部落在此游牧,是青海蒙古族左翼盟长封建王公的驻牧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族人民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起了这座新城。解放前为青海省蒙古左翼盟长,封建王公索南却吉的驻牧地。1945年设立柴达木恳务局于察汗乌苏。同时设立德令哈恳务局于德令哈。1956年成立县一级的德令哈工作委员会。1958年5月改设德令哈县;1962年底,撤销此县并入乌兰县。1973年,成立德令哈城关区,由海西自治州直接领导。1980年,并入乌兰县。1983年10月,改设德令哈镇。1986年成立镇人民政府。1988年更名为德令哈市,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

经济 回到页首

    境内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豌豆、油菜等。牧畜品种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黄牛、马次之。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电在5万千瓦以上。面积为58.6万平方千米的可鲁克湖和容量为1.67亿立方米的黑石山水库发展淡水养殖业的前景非常广阔,现每年已有大量的鲤鱼等水产品上市。工业一建材、化学为主,兼有能源、建筑、塑料、煤炭、电力、地毯、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地下蕴藏有丰富的湖盐、元明粉、芒硝、石膏、石墨、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交通

回到页首

    青藏铁路和青新公路从市区通过,连结干线的十多条支线可通往沿途各地区及厂矿、农场和乡村,形成纵横交错,通往四面八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颇为便利。

旅游 回到页首

    境内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巴音河和克鲁克湖镶嵌其间,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景象。另有风光旖旎、景色幽雅的柏树山风景游览胜地。

相关链接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