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原理 | 《理疗学》 |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原理在药物溶液中,一部分药物离解成离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阴离子和阳离子进行定向移动。如果阴极衬垫中含有带负电荷的药物离子或者阳极衬垫中含有带正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人体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 (一) 肾上腺素组织胺导入试验 两个小电极和一个大电极放置在右侧前臂上(图2.2.1),A电极衬垫用0.01%盐酸肾上腺素液浸湿,而H电极用0.01%磷酸组织胺液浸湿,都连阳极。右臂伸侧电极衬垫用肾上腺素或组织胺液浸湿,连阴极,通电10分钟后,取下电极观察局部皮肤。A电极下皮肤出现苍白斑点,提示肾上腺素已进入体内并引起反应;H电极下皮肤明显充血、水肿,出现荨麻疹,证明组织胺已进入人体,右臂伸侧电极下皮肤则元些反应,表示药物没有进入皮肤。 以上试验说明: 1.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原理,利用直流电能将药物离子经完整皮肤导入体内。 2.由直流电导入体内的药物保持原有的药理性质。 3.阳离子只能从阳极导入,阴离子只能从阴极导入。 (二) 药物导入人体的途径分布深度用数量 已经证明,药物离子主要经过皮肤汗腺管口和毛孔进入皮内(图2.2.2)或经过粘膜上皮细胞间隙进入粘膜组织。汗腺导管内径15~80μ,所以蛋白质(1~100mμ)等于大分子物质的离子了也能经过汗孔导入体内。;在电场中离子移动速度很慢。实验证明,谷氨酸在生理溶液内(ph 7.45,电压180V,电流强度3mA)每小时移动13mm,而在人体组织内每小时只有数毫米。直流电直接导入离子只达皮内,主要堆积在表皮内形成“离子堆”,以后通过渗透作用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进入血液循环后,有的药物选择性地停留在某器官组织内,如碘主要停留在申状腺;磷蓄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中等。
药物离子导入的数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溶液浓度越大,导入数量增多,如肝素在0.25~5%的范围内,浓度越大,导入体内的数量增多;复杂的溶剂寄生离子增多,药物导入量减少,药物在电场中最大的转移是在蒸馏水中;向溶液加酒精是一种增加有效导入的办法,但酒精对那些易导致沉淀变性的药物并不适用;不溶解的药物不能导入皮肤,如乳状的氢化可的松不能导入皮肤,只有溶解的作静脉注射用的才能导入;根据法拉弟第一定律,离子导入的数量与所使用的电流量成比例,在一般情况下,通电时间长导入量多,大的电流强度导入药物增多;不同部位导入的数量也有差别,以躯干导入最多,上肢次之,下肢,特别是小腿最少。 在一般情况下,导入的药物为衬垫中药物总量的2~10%,所以总的说来,导入体内的药量是很少的。 药物离子导入的极性 根据化学结构式可以判定有效离子导入的极性。通常,金属、生物硷带正电荷从阳极导入,非金属、酸根带负电荷从阴极导入。但是,氨基酸、肽及酶类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其极性与溶剂的pH值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两性电解质有不同的等电点,当溶液接近或相当于等电点时,物质在电场中的移动实际上等于弥散,即直流电不起作用。这是因为在等电点时溶质是电中性,而只有当溶剂的pH值远离等电点时,才能使药物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每一种氨基酸各有最适宜的pH值,此时移动度最大(表2.2.1 ) 表2.2.1 两性电解质导入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