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

位置  地理  气候  人口  政区  历史  经济  交通  旅游  相关链接

位置

回到页首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上,东临四川、北接新疆、青海,西与克什米尔相连,东南是云南省,南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毗邻。

地理 回到页首

    西藏处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全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上可分藏北高原、藏东高山谷地、藏南谷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位于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6米,是世界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并有纳木错等1500多个高原湖泊。

气候 回到页首

    本地由于受地形、地貌和高空大气环流影响,气候复杂多样。除东南部分地区比较温暖湿润外,其余大部分属于高原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3℃-12℃,年平均降水量60-1000毫米。

人口 回到页首

    西藏自治区,以藏族为主体。另外还有汉、回、门巴、珞巴、纳西、怒等民族。根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去年年末西藏总人口为281万人,比上年净增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的114.09万人相比,人口增加166.91万人。

政区 回到页首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全区辖6个地区、1个地级市、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71个县,共包括140个镇、541个乡(8个民族乡)、8个街道办事处。自治区首府是拉萨。

西藏自治区政区图

 

历史 回到页首

    西藏古为羌、戎地,唐朝是吐蕃地,十三世纪中叶,元朝进驻西藏,从此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明朝参元旧制,清分卫(前藏)、藏(后藏)、喀木(康)、阿里四部,总称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经济 回到页首

    西藏自治区由于受地形气候影响,西藏多种植耐寒植物,主要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玉米、豌豆、蚕豆、土豆等,藏东南还产水稻、高粱、茶叶等 。西藏是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国之首,畜牧业占重要的地位,有牦牛、羊、马等。

    西藏2006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29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连续6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1元,比上年增长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35元,增长17.2%,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交通

回到页首

    解放前,西藏没有公路,现已建成川藏、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连接四川、新疆、青海和云南等省,亚东、聂拉木、日土等地有通往南亚诸国的国际公路,自治区内国道和地方公路交织成网。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等可通皮筏和木船。拉萨和昌都都有民航班机起落,可通往北京、成都、重庆、加德满都等地。

    2006年全年完成货运量359.63万吨,比上年下降2.7%,其中:公路运输完成346.00万吨,下降3.1%;铁路运输完成2.10万吨;航空运输完成1.08万吨,增长42.8%;管道运输完成11.4万吨,下降3.0%。全年客运总量605.61万人次,增长26.3%,其中:公路运输完成444.80万人次,增长25.1%;铁路运输完成27.90万人次;航空运输完成122.91万人次,增长19.5%。年末公路总通车里程44813公里,比上年增加1334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总里程1984公里,增加481公里。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3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5.2%。

旅游 回到页首

    西藏是观光旅游、科学考察、探险朝圣的最佳去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布达拉宫,金碧辉煌,显示了藏族古建筑的精华,是佛教圣地;被誉为"地球第三级"的珠穆朗玛峰峻拔高挺,巍峨壮丽冰川广布,"珠峰水洞"素有"冰下宫殿"之称;还有雅砻河风景名胜区圣山圣湖扎什仑布寺及拉萨市内的大昭寺小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藏王墓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地。

    2006年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1.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35.73万人次,增长40.4%;接待海外旅游人数15.48万人次,增长27.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实现外汇收入60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1%。
更多>>

相关链接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