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区号0451 | 邮政编码150010 | ||
位置 地理 气候 人口 政区 历史 经济 交通 旅游 相关链接 | |||
|
|||
位于哈尔滨市区西部,东与道外区为界,南与南岗区接壤,西与双城市为邻,北与道外区和肇东市相连。地处 东经126°8′一126°38′,北纬45°32′一45°47′。 |
|
地理 | 回到页首 |
区 境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一般在112—179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自然形成了松花江两岸的泛滥土区,江河堤内的黑土、草甸土区,平原黑土、黑钙土区和漫岗黑土区。松花江在区内 流程为45公里,运粮河长23公里,自蔡家沟入区至西下坎汇入松花江,何家沟自哈长铁路线入区境,流经境内3公里。 |
|
气候 | 回到页首 |
道里区地处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平均气温4.6℃,夏季21.3℃,秋季4.1℃,冬季一17.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一600毫米,7—9月 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0%,年平均无霜期130一140天。 |
|
人口 | 回到页首 |
道里区总人口65万。 |
|
政区 | 回到页首 |
道里区面积479平方千米, |
|
历史 | 回到页首 |
道里,清时是由以“军府之规”行“旗民之治”的宁古塔驻军军事监管。康熙元年,宁古塔驻军晋为宁古塔将军。清乾隆二十二年,改称吉林将军,道里地区隶属吉林将军治下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管辖。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由海参战迁址哈尔滨,将中东铁路沿线及各站大片土地划为附属地,将埠头区和新市街(现道里、南岗老市区部分)一带称为“松花江市”。五年后,中东铁路全线竣工并通车营运,中东铁路管理局正式成立,“松花江市”改称哈尔滨市。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强化对附属地的统治,局内设立了警察部,下设若干警察分支机构。1903年12月6日,中东铁路局非法成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1908年3月1日,在中东铁路管理局操纵下,选举产生“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后又成立了哈尔滨市董事会,将埠头区346.73万平方米的土地划为市区,隶属市自治公议会管辖。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政府陆续收回铁路附属地的主权。1920年10月31日,中国政府决定设立东省特别区,统辖铁路附属地。1921年初,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成立,统辖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并同时接收哈尔滨。各机关,改悬中国国旗。1922年11月24日,东省特别区设行政长官,统辖东省特别区内之外交、行政、司法、军警等一切权力。1923年3月1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正式成立,启用关防。1926年3月30日,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按照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令,解散原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和董事会。至此,被沙俄侵占二十多年的哈尔滨市政权得以收回。 1926年9月,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改组,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将埠头区和新市街划为市区,实行“自治”。道里地区的新安埠(偏脸子)、顾乡屯、正阳河及江北太阳岛仍属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市政局管辖。1932年2月5日,日本军队占领哈尔滨。1933年3月,哈尔滨特别市设立警察厅,直隶伪满洲国民政部。1933年7月,东省特别区改称北满特别区,并将原哈尔滨特别市、东省特别区治下的哈尔滨市、吉林省滨江县治下的哈尔滨市区部分和黑龙江省松浦市政局所辖区合为一,将呼兰县10屯和阿城县31屯划入,成立新的哈尔滨特别市。现在的道里地区全部城区和大部分郊区均在其管辖之下。 1937年7月1日,哈尔滨特别市改称哈尔滨市,隶属滨江省管辖。道里地区的全部城区及大部分郊区仍属哈尔滨市管辖。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道里地区,实行军管,先后成立了哈尔滨市临时治安维持会、滨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道里地区的埠头区、新阳区和顾乡区均隶属哈尔滨市管辖。 1945年11月l7日,苏军将哈尔滨市政权移交给“国民政府”。1946年初,国民党接收大员到哈尔滨市接收市政权,道里地区的埠头区、新阳区和顾乡区政权也被其接收。1946年4月下旬苏军撤走后,国民党接收大员也随之逃离,哈尔滨解放。同年5月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成立。道里、新阳和顾乡三区隶属哈尔滨市管辖。5月5日,松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哈尔滨。1953年8月1日,哈尔滨市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道里、新阳和顾乡区仍属哈尔滨市。1954年8月9日,原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哈尔滨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道里区和顾乡区隶属不变。1956年10月道里区与顾乡区合并为新的道里区,沿用至今。 |
|
经济 | 回到页首 |
本境粮食作物主产玉米、 水稻、高粱、谷子、糜子、豆类、粳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芝麻、亚麻、葵花子、苏子、甜菜等。蔬菜可分为春、夏、秋三季作物。春季主要有小白菜、 香菜、韭菜、菠菜、春葱、油荣、水萝卜、洋角葱等。夏季有茄子、青椒、柿子、豆角、甘兰、黄瓜、碗豆、茵香、西胡芦、芹菜、青蒜等。秋季:白菜、倭瓜、萝卜、芥菜、大葱、大蒜、雪里红等。 工业主要有建筑、建材、食品、蔬菜加工等行业。 |
|
交通 | |
本境交通发达。滨洲、哈长铁路干线穿境而过,另有众多条铁路支线与之相连。全区有铺装公路20多条,总长约l54公里,其中哈机场路、哈双公路局县级公路,是横贯全区的二条主干道。正在兴建的松花江公路大桥,将成为哈尔滨市及道里地区通往江北5个地 级市和邻近多个县的咽喉要道。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的哈尔滨国际机场坐落在区境。水路运输畅通,上溯吉林市,顺流直下可通苏联,区内设有数处码头和一处渡口,多用于江南、江北及各码头之间的客货运输。 |
|
旅游 | 回到页首 |
境内松花江畔有太阳岛、斯大林公园、兆麟公园等游览胜地以及青年宫、科学宫等文化活动场所。 其中位于松花江南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斯大林公园,与驰名中外的太阳岛隔江相望。夏季,园内绿草茵茵,一排排高大的乔木为游人送去片片荫凉,万紫千红的鲜花向游人竞相开放;宽阔清澈的松花江上,微风拂拂,小船轻悠荡漾;烈日炎炎的沙滩上,支起五彩缤纷的帐篷;江水中回荡着嬉水人们的欢声笑语,其场面热闹异常。冬季,银装素裹,冰雪奇丽,观赏树挂,乘冰帆、雪橇、令人心旷神怡。 防洪纪念塔,为斯大林公园主要景观之一,占地面积两百平方米,是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的,是哈尔滨市的重要标志。高达22米的椭圆形塔身,在二十根七米高的科林斯圆柱组成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拨,象征着哈尔滨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塔顶是一组高举红旗抗洪筑堤的工农群众群雕。塔底是抗洪浮雕群像,塔下是树池、乐池、喷泉、花坛,喷泉上、下层分别代表1957年和1932年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每当人们来到美丽的松花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高耸的青铜群雕。 |
|
相关链接 | 回到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