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区号0379 | 邮政编码471000 | ||
位置 地理 气候 人口 政区 历史 经济 交通 旅游 相关链接 | |||
|
|||
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 |
|
地理 | 回到页首 |
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地势西高东低,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约占总面积的45.51%、丘陵占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周山、邙山、荆紫山、樱山、首阳山、龙门山、万安山、香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十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
|
气候 | 回到页首 |
地处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年均降雨量546毫米。主要自然灾害为旱、涝、冰雹、干热风等。 |
|
人口 | 回到页首 |
洛阳市总人口625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5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以回族为主,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以上。 |
|
政区 | 回到页首 |
洛阳市面积15 492平方千米,全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8个县。牡丹为本境市花。 |
|
历史 | 回到页首 |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候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期人口达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1949年12月,改称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为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撤销洛阳县,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
|
经济 | 回到页首 |
洛阳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初步形成了粮食、林果、烟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本境是河南省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亩产高达千斤以上。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油料等。畜牧业发展较快,奶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誉海内,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山羊和大尾牛生产基地县。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珍贵的铁杉、银杏、连香、岭椿木、山白芍等树种;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树、油桐等;有经济植物核桃、板栗、山楂、苹果、柿子等。本境是重要的药材产地,野生药材种类多达千余种。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现有五千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东方红拖拉机、白马棉纱、洛阳浮法玻璃、牡丹铜材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地下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二十多种,这些矿藏均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利用等特点。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 |
|
交通 | |
本境交通便捷。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连接成网。 |
|
旅游 | 回到页首 |
洛阳是闻名于世的九朝古都,由于受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影响,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景点别具特色,吸引力巨大。市区北二十多公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两百多平方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市区东八十公里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其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五十至一百多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花果山、龙峪湾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以及栾川老君山、嵩县天池山、洛宁神灵寨、新安青要山等多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众多的美丽胜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此地观光游览。 |
|
相关链接 | 回到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