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区号0571 | 邮政编码311200 | ||
位置 地理 气候 人口 政区 历史 经济 交通 旅游 相关链接 | |||
|
|||
萧山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南岸。东与绍兴县为邻,西与富阳市毗连,南与诸暨市交界,北和东北濒临钱塘江与滨江、余杭二区及海宁市隔江相望。地处东经120°04′—120°43′,北纬29°50′—30°23′。 |
|
地理 | 回到页首 |
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北部,浙北平原南部。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分区特征较明显:北部为沙地平原,中部为水网平原,南部为丘陵区,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3%左右。 按成因可分为陆相沉积平原和海相沉积平原两类,其中以海相沉积平原为主。中部主要为海湾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局部稍有起伏,地面高程一般在为4.2—6.2米之间,约占平原面积的33%;北部主要是由杭州湾潮流带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三角湾堆积平原,地表平坦,海拔高度一般在高程5—6米,占平原面积的66%;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有极少部分河谷平原分布,面积仅58平方公里。 本境山地约259平方公里,山体基本呈西南—东北向展布,主要为会稽山、龙门山、天目山分支和余脉,分别从南部、西南部、西北入境。主要有低山、高丘、低丘、陆屿等,海拔最高744米,最低10米。低山多分布于本区与诸暨、富阳接壤的地带,主要山峰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也有少数达700米,占山地面积的15%;西南与东南部有零星的高丘分布,海拔一般在300—500米之间,占山地面积的30%左右;南部断续分布有低丘,海拔高度一般在50—300米,地表破碎,占山地面积总面积的35%; 海湾堆积平原和早期围垦成陆的三角湾堆积平原上有零星陆屿散布,大小不等共50多个,海拔高程在10—257米之间,占山地总面积的20%左右。境内河渠纵横,河道宽阔,钱塘江从西南入境,蜿蜒东流,浦阳江从南部穿过市区流入钱塘江。湘湖为区境较大的湖泊。 |
|
气候 | 回到页首 |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两季较长,春秋季短,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 在1 360毫米左右。年平均无霜期一般在248天左右。常见自然灾害有水涝、干旱、大风、冰雹、大雪、寒潮、地震等。 |
|
人口 | 回到页首 |
萧山区总人口114万。 其中非农业人口约27万人。回、壮、彝、畲、水、侗、白、傣、瑶、黎、满等2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000人,其余均为汉族。2002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06‰,死亡率5.45‰,自然增长率为3.61‰。 |
|
政区 | 回到页首 |
萧山区面积1 236平方千米,现辖2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共739个村,88个居委会。城区驻地城厢镇。 |
|
历史 | 回到页首 |
萧山 ,置县于西汉初年,始称余暨,后改名为永兴县。唐天宝元年,改永兴为萧山,以县治西的一座山而命名(萧山)。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自唐改称萧山以来,(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为“莦珊”),均称萧山县。直 到1988年元旦,撤县设萧山市。2001年3月,杭州市扩大市区行政区域,萧山撤市设区。 |
|
经济 | 回到页首 |
本县是以粮、棉、麻为主的综合经营地,乡镇企业发达。络麻产量居浙江省首位 ,棉花为本省重点产区之一,是浙江省北部工贸结合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经济以工业为支柱,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另有纺织、机械、食品、建材、化学等行业。矿藏资源有天然气、泥炭、白云石、石英石、黄铁矿、明矾石、锰等。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高于15%的速度增长,曾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区)”、“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实现小康县(市)之一。近年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居浙江省县级市、区前列。截止2002年底,境内区属工业企业已达11 426家,在职人数达34.7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5亿元,实现资产投资额约682.8亿元,财政收入3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5.3亿元。2002年 ,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的企业达12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80.5亿多元、工业销售收入971.5亿元、工业增加值187.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3.0亿元、出口交易额约2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37.9%、24.5%、53.2%和31.6%。2002年本境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4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 336元,城乡居民年储蓄余额约为174.2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5 149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61.2平方米,农村居民为28.1平方米。 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2亿元。拥有区级金融机构16家。已建成城乡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117个,总面积达120多万平方米,集市贸易年成交额达167亿元,其中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商业批发交易市场—萧山商业城,占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年成交额达122.7亿元,在全省各大市场中名列前茅。 |
|
交通 | |
萧山素有杭州南大门之称,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浙赣、杭甬铁路交会于此,104、329国道横贯境域,钱塘江一、二、三、六桥飞架南北。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 本省空中枢纽;江河航道总长800多公里,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省道、水运为主干的交通网络,极为便捷。2002年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695公里,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3 125万多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约为4 604万人次。其中,全年萧山航空旅客发送量约为194万人次。 2002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亿多元,年末城乡交换机总容量约为55.6万门,全区电话用户达85万多户,其中移动电话44万余部,电话普及率提高到74.1部/百人。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5.4户,其中宽带用户1.5户。 |
|
旅游 | 回到页首 |
位于城厢镇西的湘湖,建于宋代,环山拱翠,有一览亭、越王台、老虎洞等景点。进化镇的茅湾里印纹陶窑址为省重点文保单位,窑建于春秋战国,是研究我国原始青瓷发展到成熟瓷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清 朝抗英民族英雄葛云飞墓为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上董越窑址、祗圆寺、戌城等古迹。2002年本地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旅游收入达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境内有十多家宾馆饭店,共设有2 355个房间,4 180个床位,年均客房出租率达74.5%,比上年增加4.5个百分点。 名优特产众多,萧山花边、萧山大种鸡、杜家杨梅、诸坞青梅、萧山罗卜干等为传统名产,远销全国各地。 |
|
相关链接 | 回到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