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位置 地理 气候 人口 政区 历史 经济 交通 旅游 相关链接

位置

回到页首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长江下游,华东地区西北部。东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南与江西省毗邻,西与湖北、河南 二省相连,北与山东等省相邻。地处114°43′—119°38′,北纬29°25′—34°39′。

地理 回到页首

    地形复杂,山川壮丽,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淮河贯穿其间,淮河以北是沃土千里的淮河平原;长江以南是大别山地,奇峰突起山峦起伏;江淮间为山坡低缓起伏的江淮丘陵;另外还有皖中、皖南平原。黄山 主峰莲花峰,海拔1867米,为本省最高峰。

气候 回到页首

    本省气候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7℃,年平均降水量 一般在700-170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200—250天。

人口 回到页首

    安徽省,以汉族为主,并有回、满、壮、苗、彝、畲等52个少数民族。 2006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6‰,比上年上升0.1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3‰,上升0.0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3‰,上升0.1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比上年增加77.5 万人;常住人口6110万人,减少10万人;城镇化率37.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政区 回到页首

    安徽省面积13万多平方千米。全省辖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 共1020个镇、756个乡(9个民族乡)、220个街道办事处,省会是合肥。

安徽省政区图

 

历史 回到页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内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以及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毫州在商代时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西周时期,在皖山附近封皖伯。汉武帝南巡,曾登皖山祭祀,皖山由此声名大震,其简称也来源于此。春秋时属吴、楚等国;战国时期为楚地;秦属九江、衡山、泗水等郡;汉属杨、徐、豫三州;唐朝时分属江南、淮南以及河南等道;元属河南和江浙行中书省;明时直隶南京;清朝康熙元年正式建立安徽省。因当时安庆已成为全省政治中心,徽州为经济和商业中心,故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沿用至今。

    安徽历史悠久,在此曾发生过多次起义。主要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以及“芒砀起义”、“方腊起义”、“捻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安庆保卫战等著名的历史事件。本省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徽省西部属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了相当规模的红军队伍,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敌后安徽境内开辟了皖东、皖东北及皖南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投降反工政策,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年事变。

经济 回到页首

     安徽省农业较发达,淮北主产小麦、高粱、红薯,淮南主产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中棉花、烟草、红麻、油料的产量比较大,茶叶的出产也比较有名,淡水鱼养殖位居全国前列。2006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168.3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80.2千公顷,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110千公顷,扩大310千公顷。油料、棉花种植面积分别调减为1155.4千公顷和375.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03.8千公顷,增长5.9%。全年粮食产量2860.7万吨,比上年增加255.4万吨,增产9.8%,创历史最好水平。油料产量261.6万吨,减产3.3%。棉花产量37.1万吨,增产19.4%。全年肉类总产量393.2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2.8万吨,增长0.7%。禽蛋产量123.4万吨,增长1%。牛奶产量12.3万吨,增长11.4%。水产品产量187万吨,增长5.3%。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423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农用拖拉机229.1万台,增长4.9%;农用运输车63.9万辆,增长5.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4.3万吨,增长3%。农村用电量73.8 亿千瓦小时,增长14.9%。有效灌溉面积3346.3千公顷,新增15.4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5千公顷。

    2006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1762.7亿元,增长20.3%。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继续快速增长。

    2006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城镇投资3061.2亿元,增长43.8%;农村投资483.5亿元,增长26.6%。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4.2亿元,增长38.1%;第二产业投资1477.4亿元,增长48.5%;第三产业投资1963.1亿元,增长35.4%。从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4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0.8%;三产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0.3%、90.5%和1.3倍。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商品房屋销售额535.9亿元,增长26.6%。

    2006年全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及新开工项目777个,当年完成投资1499.3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18.7亿元,增长57.8%。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江汽运动型多功能车、铜陵有色高精度铜板带等158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亳州―阜阳、安庆―池州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245.9公里;合宁铁路全线铺轨,铜九铁路铜陵至池州段建成通车;建成或基本建成张集二期、顾桥等矿井以及阜阳、六安等电厂项目,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2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75万千瓦。

    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出口68.4亿美元,增长31.7%;进口54.1亿美元,增长37.7%。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增长34.2%,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33.4%提高到34%。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5%和39.7%

    2006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2家,比上年增长40.6%;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增长60.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9亿美元,增长102.4%。合同外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多,来皖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35家。

    2006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6%;完成营业额4.2亿美元,增长50%;当年外派劳务人员8127人,增长42.1%。
  

交通

回到页首

     安徽省的交通以铁路为主,京沪、淮南、皖赣、京九、陇海、宁铜等为主要的铁路干线;水运也较发达,芜湖、裕溪口、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南、蚌埠为河港,长江、淮河及其支流大部分都可通航;公路已形成以合肥等城市为中心,可通达各乡镇的公路运输网;航空以合肥为中心,可飞往省内外20多个城市。

    2006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6年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9亿人,货物运输量7.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10.4%;旅客运输周转量889.7亿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1695.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0.2%和8.7%。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9998.9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11.5万吨。

    2006年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94.6万辆,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4.4万辆,增长25.4%。民用轿车拥有量27.9万辆,增长31.2%,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16.5万辆,增长46%。

    2006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5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35.2亿元,增长27%;邮政业务总量22.9亿元,增长16.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56.7万门,比上年增加145.5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501.4万户,增加15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16.7万户,增加169.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44.4部,增加5.5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3.9万户,增加38.6万户。

旅游 回到页首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名山错落,秀水长流,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全国旅游大省之一。黄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为佛教圣地,另外还有天柱山琅琊山都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此外的齐山,以奇石怪崖,洞涧池泉著称,马鞍山的采石矶传为李白醉酒跳江揽月处,还有泾县的新四军军部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革命遗址。

   2006年接待海外游客8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接待国内游客6158.7万人次,增长31.5%。旅游总收入411.5亿元,增长3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387.6亿元,增长34.2%。年末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116处。
更多>>

相关链接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