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位置 地理 气候 资源 政区 历史 人口 经济 军事 交通 旅游 城市 相关链接 | |||
|
|||
全称伊拉克共和国。位于西南亚中部。北邻土耳其,东邻伊朗,西与叙利亚、约旦接壤,南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相连,东南角濒波斯湾。海岸线长60千米。 |
|
地理 | 回到页首 |
面积43.8万平方千米。 |
|
气候 | 回到页首 |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最低气温在0℃左右。年降水量为100~500毫米。 |
|
资源 | 回到页首 |
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是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天然气探明储量3.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其它矿藏资源有硫磺、磷、铜等。 |
|
政区 | 回到页首 |
全国划分为18个省,省下设县、乡、村。 |
|
历史 | 回到页首 |
伊拉克历史悠久,两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城邦。公元前19世纪中叶建立巴比伦王国,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538年起,遭外族入侵。公元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32年获德完全独立。1958年成立伊拉克共和国。国庆7月17日。1980年,伊拉克出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1988年战争停火。1990年,出兵占领科威特。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2月28日,战争宣告结束,伊拉克大败。 |
|
人口 | 回到页首 |
人口2295万。阿拉伯人占73.5%,库尔德人占21.6%。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库尔德人讲库尔德语,通用英语。 居民多信奉国教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占54.5%,逊尼派占40.5%。 |
|
经济 | 回到页首 |
石油开采和提炼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两伊战争结束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另有钢铁、化肥、水泥、纺织等工业。 农业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农产品有麦类、棉花、椰枣等。全国有椰枣数3300余万株,可年产椰枣40余万吨,部分缓解了粮食不能自给的问题。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6%,主要集中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约279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84美元。 出口以石油为主,此外还有椰枣、畜产品,进口粮食、汽车、机器。对外贸易总额约为18亿美元。 通用货币为伊拉克第纳尔。 |
|
军事 | 回到页首 |
美英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原有的伊拉克武装力量全部解散。目前正在招募和训练新伊军。计划一年后,组建4万人的伊拉克政府军。以下是本次战争前的情况,仅供参考。
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在海湾战争后,由于联合国制裁等原因,一直未能恢复。现在情况如下: 伊拉克常规力量有42.9万,实行战时编制的部队达5万人,其中包括安全部队1.5万人,边防部队2万人,共和国卫队1.5万人。军事预算为14亿美元。
陆军
空军
海军
预备役部队
准军事部队
反政府势力 库尔德民主党 外国驻军 |
|
交通 | |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
|
旅游 | 回到页首 |
位于首都巴格达西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古代的“空中花园”是世界七达奇迹之一。此外还有乌尔城(公元前2000多年)遗址、亚述帝国遗迹及哈特尔城(太阳城)遗址等。 |
|
城市 | 回到页首 |
首都巴格达。主要城市有巴士拉、摩苏尔、基尔库克。 |
|
相关链接 | 回到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