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代数、三角公式与初等函数
这里收集和整理了初等代数(代数方程部分见第三章),平面三角与球面三角的一些常用公式,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初等函数(一个实自变量)的简单性质与图形,所以本章基本上包括了中等学校里的代数学和三角学的主要内容.
§1 代 数 公 式
一、 数的扩张、分类及其基本运算规则
1. 数的扩张与分类表
2. 实数四则运算规则
[加减法规则] 同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加,符号与加数同;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减(大的减小的),符号与绝对值大的加数同;任何实数和零相加,等于实数本身.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两个数相减只要把减数变成同它符号相反的数,即可按加法规则运算.
[乘除法规则] 同号两数相乘,绝对值相乘,符号为正;异号两数相乘,绝对值相乘,符号为负;任何数与零相乘等于零;任何数与1相乘等于它自己.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同号两数相除,绝对值相除,符号为正;异号两数相除,绝对值相除,符号为负;任何数除以1等于它自己;零除以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等于零;零不能做除数.
[四则混合运算规则] 先乘除,后加减;先括号内,后括号外.
3. 数的三个基本运算律
[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
4. 乘方与开方
[乘方] n个数a相乘
称为a的n次(乘)方,又称为a的n次幂.a称为幂底数,n称为幂指数.
从乘法的符号规则直接得出乘方的符号规则:正数的任何次方为正数;负数的偶次方为正数;负数的奇次方为负数;零的任何次方为零.
规定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即a0=1,a¹0.
[开平方] 若a2=b,则a称为b的平方根,记为,求平方根的运算称为开平方.开平方的一般方法用下面例子说明.
例 求316.4841的平方根.
解 第一步,先将被开方的数,从小数点位置向左右每隔两位用逗号“,”分段,如把数316.4841分段成3,16.48,41.第二步,找出第一段数字的初商,使初商的平方不超过第一段数字,而初商加1的平方则大于第一段数字,本例中第一段数字为3,初商为1,因为12=1<3,而(1+1)2=4>3.第三步,用第一段数字减去初商的平方,并移下第二段数字,组成第一余数,在本例中第一余数为216.第四步,找出试商,使(20´初商+试商)´试商不超过第一余数,而[20´初商+(试商+1)]´(试商+1)则大于第一余数.第五步,把第一余数减去(20´初商+试商)´试商,并移下第三段数字,组成第二余数,本例中试商为7,第二余数为2748.依此法继续做下去,直到移完所有的段数,若最后余数为零,则开方运算告结束.若余数永远不为零,则只能取某一精度的近似值.第六步,定小数点位置,平方根小数点位置应与被开方数的小数点位置对齐.本例的算式如下:
[开立方] 若a3=b,则a称为b的立方根,记为,求立方根的运算称为开立方.
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可从“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中查到.
5. 实数进位制
[进位制的基与数字] 任一正数可表为通常意义下的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各数字的值与数字所在的位置有关,任何位置的数字当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时其值扩大10倍,当小数点向左移一位时其值缩小10倍.例如
一般地,任一正数a可表为
这就是10进数,记作a(10),数10称为进位制的基,式中ai在{0,1,2,L,9}中取值,称为10进数的数字,显然没有理由说进位制的基不可以取其他的数.现在取q为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当作进位制的基,于是就得到q进数表示
(1)
式中数字ai在{0,1,2,L,q-1}中取值,anan-1La1a0称为q进数a(q)的整数部分,记作[a(q)];
a-1a-2L称为a(q)的分数部分,记作{a(q)}.常用进位制,除10进制外,还有2进制、8进制、16进制等,其数字如下
2进制 0, 1
8进制 0, 1, 2, 3, 4, 5, 6, 7
16进制 0, 1, 2, 3, 4, 5, 6, 7, 8, 9
[2,8,16进制的加法与乘法表]
2进制加法表 |
|
2进制乘法表 |
||||
+ |
0 |
1 |
|
|
0 |
1 |
0 |
0 |
1 |
|
0 |
0 |
0 |
1 |
1 |
10 |
|
1 |
0 |
1 |
8进制加法表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0 |
0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1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10 |
2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10 |
11 |
3 |
03 |
04 |
05 |
06 |
07 |
10 |
11 |
12 |
4 |
04 |
05 |
06 |
07 |
10 |
11 |
12 |
13 |
5 |
05 |
06 |
07 |
10 |
11 |
12 |
13 |
14 |
6 |
06 |
07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7 |
07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8进制乘法表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1 |
0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2 |
00 |
02 |
04 |
06 |
10 |
12 |
14 |
16 |
3 |
00 |
03 |
06 |
11 |
14 |
17 |
22 |
25 |
4 |
00 |
04 |
10 |
14 |
20 |
24 |
30 |
34 |
5 |
00 |
05 |
12 |
17 |
24 |
31 |
36 |
43 |
6 |
00 |
06 |
14 |
22 |
30 |
36 |
44 |
52 |
7 |
00 |
07 |
16 |
25 |
34 |
43 |
52 |
61 |
16进制加法表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
|
|
|
0 |
0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
|
|
|
|
|
1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
0 |
|
|
|
|
10 |
2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
|
|
|
|
|
10 |
11 |
3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
|
|
|
|
|
10 |
11 |
12 |
4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6进制加法表
5 |
05 |
06 |
07 |
08 |
0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6 |
06 |
07 |
08 |
0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7 |
07 |
08 |
0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8 |
08 |
0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9 |
0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
|
|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
|
|
|
16进制乘法表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
|
|
|
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1 |
0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
|
|
|
|
|
2 |
00 |
02 |
04 |
06 |
08 |
|
|
|
10 |
12 |
14 |
16 |
18 |
|
|
|
3 |
00 |
03 |
06 |
09 |
|
|
12 |
15 |
18 |
|
|
21 |
24 |
27 |
|
|
4 |
00 |
04 |
08 |
|
10 |
14 |
18 |
|
20 |
24 |
28 |
|
30 |
34 |
38 |
|
5 |
00 |
05 |
|
|
14 |
19 |
|
23 |
28 |
|
32 |
37 |
|
41 |
46 |
|
6 |
00 |
06 |
|
12 |
18 |
|
24 |
|
30 |
36 |
|
42 |
48 |
|
54 |
|
7 |
00 |
07 |
|
15 |
|
23 |
|
31 |
38 |
|
46 |
|
54 |
|
62 |
69 |
8 |
00 |
08 |
10 |
18 |
20 |
28 |
30 |
38 |
40 |
48 |
50 |
58 |
60 |
68 |
70 |
78 |
9 |
00 |
09 |
12 |
|
24 |
|
36 |
|
48 |
51 |
|
63 |
|
75 |
|
87 |
|
00 |
|
14 |
|
28 |
32 |
|
46 |
50 |
|
64 |
|
78 |
82 |
|
96 |
|
00 |
|
16 |
21 |
|
37 |
42 |
|
58 |
63 |
|
79 |
84 |
|
|
|
|
00 |
|
18 |
24 |
30 |
|
48 |
54 |
60 |
|
78 |
84 |
90 |
|
|
|
|
00 |
|
|
27 |
34 |
41 |
|
|
68 |
75 |
82 |
|
|
|
|
|
|
00 |
|
|
|
38 |
46 |
54 |
62 |
70 |
|
|
|
|
|
|
|
|
00 |
|
|
|
|
|
|
69 |
78 |
87 |
96 |
|
|
|
|
|
[8-2,16-2数字转换表]
8进数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2进数 |
000 |
001 |
010 |
011 |
100 |
101 |
110 |
111 |
16进数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2进数 |
0000 |
0001 |
0010 |
0011 |
0100 |
0101 |
0110 |
0111 |
16进数 |
8 |
9 |
|
|
|
|
|
|
2进数 |
1000 |
1001 |
1010 |
1011 |
1100 |
1101 |
1110 |
1111 |
[各种进位制的相互转换]
1° qÕ10转换 适用通常的10进数四则运算规则,根据公式(1),可以把q进数a(q)转换为10进数表示.例如
2° 10Õq转换 转换时必须分为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进行.
对于整数部分其步骤是:
(1) 用q去除[a(10)],得到商和余数.
(2) 记下余数作为q进数的最后一个数字.
(3) 用商替换[a(10)]的位置重复(1)和(2)两步,直到商等于零为止.
对于分数部分其步骤是:
(1)用q去乘{a(10)}.
(2)记下乘积的整数部分作为q进数的分数部分第一个数字.
(3)用乘积的分数部分替换{a(10)}的位置,重复(1)和(2)两步,直到乘积变为整数为止,或直到所需要的位数为止.例如:
103.118(10)=147.074324L(8)
整数部分的草式 |
分数部分的草式 |
|
|
3° pÕq转换 通常情况下其步骤是:a(p)Õa(10)Õa(q).如果p,q是同一数s的不同次幂,其步骤是:a(p)Õa(s)Õa(q).例如,8进数127.653(8)转换为16进数时,由于8=23,16=24,所以s=2,其步骤是:首先把8进数的每个数字根据8-2转换表转换为2进数(三位一组)
127.653(8)=001 010 111.110 101 011(2)
然后把2进数的所有数字从小数点起(左和右)每四位一组分组,从16-2转换表中逐个记下对应的16进数的数字,即
二、复数
1. 复数的概念
[实部与虚部·模与辐角·共轭复数] 复数z一般表示为z=a+ib,其中称为虚数单位,a和b均为实数,分别称为z的实部和虚部,记为a=Re z,b=Im z.
两个复数只有当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时才相等.
称为复数z的模.
称为复数z的辐角,所以,一个复数有无穷多个辐角,但其中一个叫做主辐角,记为arg z,它满足
0≤arg z<2p
并有 Arg z=arg z+2kp (k=0,±1,±2,L)
与互为共轭复数.
[虚数单位的乘方]
|
2.复数的表示法
[坐标表示法] 复数z=a+ib可与直角坐标(a,b)建立一一对应(图1.1).
[矢量表示法] 把a,b视为矢量在x轴和y轴上的投影,则矢量(图1.1)可表示复数z=a+ib,与P点关于x轴对称的点记为,矢量表示共轭复数.
[三角表示法]
[指数表示法]
3.复数的运算
[代数式运算]
[三角式运算] 设
则
当r1=1时,得,这个公式叫做德·莫弗公式.
[指数式运算] 设
则
三、数列与简单级数
1.数列与级数的概念
依照某种规则排列着的一列数
a1, a2, a3, L, an, L
称为数列,记作{an}.若把这一列数用和号联接起来:
a1+a2+a3+L+an+L
它称为级数,记作.an称为该数列或相应级数的通项(或称为一般项).
2.等差数列与等差(算术)级数
a1, a1+d, a1+2d, a1+3d, L (d为常数)
称为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与等差数列相应的级数称为等差级数,又称算术级数.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等差中项
3.等比数列与等比(几何)级数
a1, a1q, a1q2, a1q3, L (q为常数)
称为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应的级数称为等比级数,又称几何级数.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等比中项
无穷递减等比级数的和
4.算术-几何级数
≥1)
5.调和级数
1o 若为等差级数,则a+b+c+L称为调和级数.调和中项为
2o 设A, G, H分别为某两个数的等差中项、等比中项和调和中项,则
AH=G2
6.高阶等差级数
设有一数列
a1, a2, L, an, L (1)
如果接连地从它的后一项减去前一项,那末就得到原数列(1)的第一次差构成的数列
a2-a1, a3-a2, L, an-an-1, L (2)
再接连地将(2)的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又得到数列(1)的第二次差构成的数列.依次类推:
a1 a2 a3 a4 L
第一次差 d1=Da1 Da2 Da3 L
第二次差 d2=D2a1 D2a2 L
第三次差 d3=D3a1 L
LL
式中
如果做了r次,数列(1)的每个第r次差都相等,那末以后各次差都等于零,则称数列(1)为r阶等差数列.与这样的数列相应的级数称为r阶等差级数.一阶等差级数也就是通常的算术级数.
设(1)是r阶等差数列,并设d1为(1)的第一次差构成的数列的首项,d2为(1)的第二次差构成的数列的首项,L,dr为(1)的第r次差构成的数列的首项,则有
通项公式 (n>r)
前n项和
7.某些级数的部分和
四、乘法与因式分解公式
五、分式
1. 分式运算
2. 部分分式
任一既约真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子,分子次数低于分母次数)都可唯一地分解成形如或的基本真分式之和,其运算称为部分分式展开.若为假分式(分子次数不低于分母次数),应先化为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然后再对真分式进行部分分式展开.部分分式的各个系数可以通过待定系数法来确定.下面分几种不同情况介绍.
设
[线性因子重复]
1o
式中N(x)的最高次数r≤m-1;A0,A1,L,Am-1为待定常数,可由下式确定:
2o
式中A0,A1,L,Am为待定常数,可由下式确定:
≤s-1
其系数fj与m有关,由下表确定:
m |
fj (j=0, 1, 2, L, k; k≤s-1) |
1 |
|
2 |
|
3 |
|
M |
LLLLLLLL |
m |
|
例
解 依上述公式算出
此时m=3,
所以得到
3o
作变换y=x-a,则N(x)=N1(y), G(x)=G1(y), 上式变为
用上述1o,2o的方法确定出A0, A1, L, Am-1和F1(y),再将y=x-a代回.也可按下式来确定系数A0, A1, L, Am-1:
[线性因子不重复]
1o
式中N(x)的最高次数r≤2,a¹b¹c;A, B, C为待定常数,可由下式确定:
2o
式中多项式F(x)的最高次数k≤s-1;A, B为待定常数,用下式确定:
A, B确定后,再用等式两边多项式同次项系数必须相等的法则来确定F(x)的各项系数.
例
解 依上述公式算得
把A,B代入原式,通分并整理后得
比较等式两边同次项系数得
所以有
[高次因子]
[计算系数的一般方法]
1o 等式两边乘以D(x)化为整式,各项按x的同次幂合并,然后列出未知系数的方程组,解出而得.
2o 等式两边乘以D(x)化为整式,再把x用简单的数值(如x=0, 1, -1等)代入,然后列出未知系数的方程组,解出而得.
六、比例
1o 若(或写为a:b=c:d),a, b, c, d都不等于零,则
2o 若,则
式中li(i=1, 2, L, n)为一组任意的常数,bi(i=1, 2, L, n)都不等于零.
3o 若y与x成正比,(记作yµx),则
若y与x成反比,,则
若y与x成正比,y与z也成正比(即yµx, yµz),则x与z成正比,即
且y与xz成正比,即
七、根式
1. 根式的概念
[方根与根式] 数a的n次方根是指求一个数,它的n次方恰好等于a.a的n次方根记为(n为大于1的自然数).作为代数式,称为根式.n称为根指数,a称为根底数.在实数范围内,负数不能开偶次方,一个正数开偶次方有两个方根,其绝对值相同,符号相反.
[算术根] 正数的正方根称为算术根.零的算术根规定为零.
[基本性质] 由方根的定义,有
2. 根式运算
[乘积的方根] 乘积的方根等于各因子同次方根的乘积;反过来,同次方根的乘积等于乘积的同次方根,即
≥0,b≥0)
[分式的方根] 分式的方根等于分子、分母同次方根相除,即
≥0,b>0)
[根式的乘方] ≥0)
[根式化简]
≥0)
≥0,d≥0)
≥0,d≥0)
[同类根式及其加减运算] 根指数和根底数都相同的根式称为同类根式,只有同类根式才可用加减运算加以合并.
八、不等式
1. 简单不等式
1o 若a>b,则
2o 若,且b、d同号,则
2. 有关绝对值的不等式
1o 若a, b, L, k为任意复数,则
≤
≤
2o 若a, b为任意复数,则
≤≤
3o 若≤,则
≤≤特别有≤≤
4o 若≥,则
或
3. 有关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不等式
特别取,有
(以下各式变数z为复数)
4. 某些重要不等式
[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不等式]
1o 几个数的算术平均值的绝对值不超过这些数的均方根,即
等号只当时成立.
2o 设a1, a2, L, an均为正数,则它们的几何平均值不超过算术平均值,即
等号只当时成立.
3o 对n个正数a1, a2, L, an的加权平均值,有
等号只当a1=a2=L=an时成立.
4o 设a1, a2, L, an为正数,又,则有
[柯西不等式] 设ai, bi(i=1, 2, L, n)为任意实数,则
等号只当时成立.这个不等式表明一个角(取实数值)的余弦值总是小于1的,或者说二矢量内积小于二矢量长度之积.
[赫尔德不等式]
1o 设ai, bi, L, li(i=1, 2, L, n)为正数,又a, b, L, l为正数,且a+b+L+l=1,则
等号只当时成立.
2o 设ai, bi (i=1, 2, L, n)为正数,又k>0, k¹1, 与k共轭,即,或,则
等号只当时成立.
[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设ai, bi>0 (i=1, 2, L, n),又r>0, r¹1, 则
等号只当时成立.当r=2时,此不等式也称为三角形不等式,它表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契贝谢夫不等式] 设ai>0, bi>0 (i=1, 2, L, n).若a1£a2£L£an, 且b1£b2£L£bn, 或a1³a2³L³an, 且b1³b2³L³bn, 则
若a1£a2£L£an而b1³b2³L³bn,则
[詹生不等式] 设ai>0 (i=1, 2, L, n),且0<r£s,则
[伯努利不等式] 设a>1,自然数n>1,则
特别令,则
5. 二次不等式解法
的解 (设)
|
D>0 |
D=0 |
D<0 |
a>0 |
|
|
|
a<0 |
|
无解 |
无解 |
九、阶乘、排列与组合
1. 阶乘
[阶乘的定义] 设n为自然数,则
称为n的阶乘.并且规定0!=1.又定义
[斯特林公式]
[阶乘有限和公式]
2. 排列
[选排列]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k£n)不同的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选排列.其排列种数为
[全排列]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n个不同的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全排列.其排列种数为
[有重复的排列]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元素(k£n),允许重复,这种排列称为有重复的排列.其排列种数为
[不尽相异元素的全排列] 如果在n个元素中,有n1个元素彼此相同,又有n2个元素彼此相同,L,又有nm个元素彼此相同(n1+n2+L+nm=n),那末这n个元素的全排列称为不尽相异元素的全排列.其排列种数为
[环状排列] 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元素,仅按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不分首尾地围成一圈,这种排列法称为环状排列.其排列种数为
3. 组合
[通常意义下的组合]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的元素,不管其顺序合并成一组,称为组合.其组合种数为
并且规定.
[多组组合] 把n个不同的元素分成m组,第i组有ni个不同的元素,即,这样分组的种数为
通常意义下的组合是其特例.
[有重复的组合] 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元素,允许重复,不管其顺序合并成一组,这种组合称为有重复的组合,其组合种数为
[组合公式]
十、杨辉三角形与多项式定理
[二项式定理]
式中n为正整数,称为二项系数.
|
[杨辉三角形] 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中记载着有关二项系数的研究.在二项式定理中,当n分别取0, 1, 2, 3, 4, 5, 6时,其二项系数表示成图1.2,即所谓“杨辉三角形”.法国人帕斯卡也有类似结果(1650年),故外国书刊中称之为“帕斯卡三角形”,但比杨辉晚了近四百年.
[多项式定理]
和式中每一数组(p, q, L, s)对应一项,这个数组满足0£p£n, 0£q£n, L, 0£s£n, p+q+L+s=n, S是对于所有这样的数组求和.
十一、数学归纳法与抽屉原理
[数学归纳法] 对于包含整数n的公式,即从某一整数起对后面所有整数n都成立的公式,有时可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其步骤如下:
1o 验证n取第一个值n0时(如n0=0, 1或2等)公式成立.
2o 假定当n=k时公式成立,验证当n=k+1时公式也成立.
因为公式当n=n0时成立,所以由2o可知,当n=n0+1时公式也成立;再由2o可知,当n=n0+1+1=n0+2时公式也成立,如此继续推下去可知,对一切大于n0的整数n公式都成立.
[抽屉原理] 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有两个以上的物体,这个原理称为抽屉原理,它在证明某些存在性定理时很有用.抽屉原理分以下三种形式:
1o n+1个元素分成n组,必有一组至少包含两个元素.
2o m个元素分成n组(m>n为正整数),必有一组至少包含个元素([x]表示x的整数部分).
3o 无限多个元素分成有限组,必有一组包含无限多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