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弹性力学问题上的应用(位移法)
弹性体Ω在荷载f(作用于Ω内的体力),q(作用于边界上的面力)等作用下引起小变形,其变形能可表示为
式中{ε},{σ}分别表示应变、应力各分量排成的列矢量(§5),它们与位移u的线性关系形式上可写成
{ε}=Bu {σ}=DBu
B是微分算子矩阵,D是与弹性系数E,有关的对称矩阵,视问题的性质而定.于是,弹性体的总势能即变形能与外力势能之和,为u的二次泛函:
最小势能原理指出,对满足边界上一定约束条件的所有位移中,以保持力的平衡状态的位移所造成的总势能达到最小值.利用矩阵D的对称性,可知位移函数u就是变分方程
的解,把Ω划分为有限个单元,其节点i的参数值为{u},并假定在上u(各分量)的插值函数可表示为同类型的多项式:
(1)
它称为位移模式,式中表示对单元的各节点求和,为坐标变量的多项式,随单元的形状与插值的方式而定(即§2~§4中所列的各种型函数),而对角线分块矩阵的行、列数与u的分量个数有关,例如,对空间问题
为33r(r表示每个分量的节点参数值的个数)矩阵.
把(1)代入,得
(2)
设
(3)
(4)
(5)
(6)
式中表示对所有含节点i的单元求和.表示对所有含i,j两个节点的单元求和,当i,j两个节点不在同一个单元时,;j 也可取i,这时=;其余情况,可能对一个或几个单元求和,视区域划分方式而定.
这些系数的力学意义是很明显的:表示在位移模式(1)的假定下,由于节点j(包括i节点本身)具有位移、转动等等变形值通过弹性体单元的作用而在节点i产生的反力*.就是通常所谓单元的刚度矩阵;虽然包括i、j两个节点的单元个数有各种可能,但依定义(4)可知,就是由于节点j的变形值而引起节点i上的反力.对于整个区域的节点j(实际上只有与节点i邻近的几个节点)求和,就得出由于变形而产生节点i上的总反力.同样,(5)(6)右端的积分分别表示体力、面力等外荷载按位移模式(1)通过单元而分配给第i节点的相应的外力*,简称为在单元上荷载的等价节点力,而其和则是整个区域荷载分配给节点i的总外力.从(2)提出得到
(7)
除了在给定位移的部分边界(在这部分就不给定面力q)上有关的节点参数值(其变分已等于零!)外,由于各个变分的相互独立性,圆括号内各分量(变分为零的部分除外)都应等于零.这正反映出处于平衡状态时,任一非约束节点的反力与外力之和等于零,亦即力在各节点应取得平衡这一客观事实.
最后,按整个区域的节点编号,依序排列待定的节点参数值,除去已加约束的那一部分,从而构成一个总的节点参数值列矢量,对,也划掉相应的行、列,从而构成总的系数矩阵,即所谓总刚度矩阵(撇号表示已做划行、划列的处理)与右端列矢量,于是(7)可写成
由于定义(3)与D的对称性,单元的,而依(4),,即,把其中第m行、第m列划掉后也是对称的,因此,经过划行、划列处理的K是对称的;当区域细分后,大量的第j节点与第i节点不在同一个单元上,则大量的,这表明K是稀疏的.这种对称性与稀疏性正是改进计算方法与提高解题速度的主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