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宇 (1922~)美籍理论物理学家.生于中国安微省合肥县.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院.1945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他于1971年作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学者来华访问,返美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1985年美国总统授予他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他的粒子物理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另一项杰出的贡献是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当时令人困惑的q-t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他们二人分析指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他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在科学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其他贡献还有:费密~杨模型;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关于W粒子的研究;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和T不守恒的分析;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的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规范场和纤维丛的关系;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等.
在统计力学方面,他的贡献有: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理论;关于相变的理论(与李政道合作);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与杨振平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