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肝棘球蚴病 | 《普通外科学》 |
第三节 肝棘球蚴病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约大多数是犬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肝棘球蚴病),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地区。 一、病因病理 犬绦虫是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猪、马,人也可为中间宿主。 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约75%),少数可通过肝脏随血流而到肺及散布到全身各处。 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 棘球蚴在肝内寄生时,首先发育成小囊肿,初时不含头节,随着囊肿不断增大,它的周围由中间宿主组织形成一个纤维性包膜,这亦即外囊;囊肿本身的壁即称为内囊;内囊又发育成为内外二层,外层为白色半透明膜即角质层,内层为生发层,即棘球蚴的本身,它可产生生发囊、头节、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子囊。囊内含弱硷性透明囊液,少量蛋白,无机盐和大量头节、子囊。包虫囊肿在肝内多为单发性;其部位又以肝右叶最多见。泡状棘球蚴在肝内寄生不形成囊肿,表现为灰白色硬结,逐渐长大向周围浸润,易误诊为肝癌。 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囊肿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破入胸腔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循环紊乱;破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及化脓性胆管炎;破入心包可致心包填塞,囊肿破入胸腹腔,常引起过敏性休克,若感染的囊肿向周围穿破可引起肝横膈胸膜瘘和/或支气管胆瘘严重的复杂情况。 体格检查时大多病员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腹部检查可见右季肋部隆起并向助下缘突出,并可能触及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成包块。由于囊液的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病史及体征: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居住地区,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除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外,需进行以下检查: (二)X线检查:肝顶部囊肿可见到横膈升高,动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时可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孤形囊壁钙化影。 (三)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为肝包虫的特异性试验,阳性率达90~95%,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方法是用1:~1:1000无菌包虫囊液的等渗盐水新鲜配制液0.2毫升作皮内注射成直径3~8毫米皮丘,10分钟内大部分患者在皮丘周围有红晕出现,直径大于2厘米者为阳性亦可注射后数小时至1天后呈现延迟反应者有同等的诊断意义。囊肿破裂或并发感染时阳性率增高;包囊坏死或外囊钙化可转为阴性;手术摘除包囊后阳性反应仍保持约2年左右。肝癌、卵巢癌及结核包块等曾见有假阳性。 (四)超声波检查: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有时可发现子囊的反射波。 (五)同位素肝扫描:可显示轮廓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四、预防 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五、治疗 手术治疗仍为目前治疗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具体手术方法依包囊大小,有无胆瘘和感染或钙化决定。 (一)内囊摘除术:是基本的方法,适用于无感染的包囊。手术时用敷料将周围妥为保护,并使与腹内脏器及腹腔完全隔开。以长针头带三通接头穿刺包囊,先抽吸出小部分囊液,再注入等量4%或10%甲醛液以杀灭头节,数分钟后迅速抽吸囊液,内囊塌陷后即与外囊分离;将外囊切开,摘除内囊及子囊,再以双氧水涂擦外囊壁。对外囊壁残腔的处理力求将其缝闭,巨大者亦可填塞大网膜,以防腔内渗液感染。 (二)内囊摘除并外囊闭式引流术:适用于有感染或有胆瘘的巨大包囊而囊壁不易塌陷者,在内囊摘除后放置闭式引流。 (三)内囊摘除并外囊一空肠“Y”型内引流术:用于与较大胆管相通坚韧不易塌陷闭合的外囊残腔。吻合口宜宽大并以空肠侧面吻合为佳。 (四)袋形缝合术:曾用于合并感染的病例,但术后都形成混合感染、胆瘘,成为经久不愈的复杂的窦道,病人痛苦。现已渐摒弃不用,改为彻底清除腔内的污物,尽量缩小残腔后留置闭式引流,配合抗感染治疗,使残腔早日闭合。 (五)肝叶切除术:用于钙化的肝包虫和泡状棘球蚴病例。
|